王碧薇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风雨沧桑不改初心使命,荆棘坎坷不坠青云之志。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在历史转折中主动担当作为,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历史
“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这是邓小平同志对自己的中肯评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邓小平同志政治生涯始终。对待历史,他亦是如此。客观而诚实地评价历史,说来容易,真正践行却并非易事。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于三天之内两次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采访。采访中,法拉奇围绕“如何评价毛泽东”这一主题主线展开直接而辛辣的提问,如“对过去这段错误要追溯至何时”等,可谓锋芒毕露,刨根问底。面对一个个“辣味”十足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从容不迫,坦诚应对,在“见招拆招”中一针见血地阐明了一系列重大原则性问题。
邓小平同志开门见山、斩钉截铁地说,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针对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邓小平同志也作了客观而实事求是的分析:主要由于一些“左”的思想,使得他没有把过去深入实际、坚持民主集中制等良好的作风很好地贯彻下去,对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作了错误的估计,以致最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但他同时强调,错误不可全部归结于毛泽东同志一人:“这个责任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对毛泽东同志一生的功过,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作客观的评价。他指出:“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邓小平同志评价历史的准则。也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客观评价历史,才能够掌握历史主动,统一思想、廓清认识,为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实现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提供坚实思想基础和重要政治保证。
求真务实,坚持历史由人民创造
相信人民群众和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唯物史观的本质所在。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严重旱灾,秋种遇阻,为此,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安徽省委作出一项大胆决定: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不向农民征收统购粮,充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决定似一声春雷,敲开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因常年受穷而迷茫彷徨的心。在“借地”政策的鼓舞和启发下,当年,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份“大包干”契约上按下手印,决定一家一户分地单干。一年后,小岗村迎来了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破。
小岗村村民的成功实践,促使四川、甘肃等省份的一些地方纷纷放宽政策,农村经济改革的大幕正式揭开。然而,在各地冲破制度藩篱、大胆先行先试的同时,一些担忧也接踵而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会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土地管理使用上的“禁区”不能打破。就在思想认识不一致、不少地方出现左右摇摆之际,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同年5月31日,他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肯定了安徽的农村改革,“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并明确表示这种做法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邓小平同志的明确表态,及时总结和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经验,在关键时刻消除了人们的僵化思想和畏惧心理,推动了党中央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公开肯定和支持,进而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
团结一致,发挥历史“清醒剂”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为中国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思想理论领域呈现出积极活跃的景象,但也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使得一些青年人对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产生不解与误会。邓小平同志认为,这是因为许多青年对我国历史特别是党的历史缺乏了解,需要让他们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不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今天我们的国家还会是旧中国的样子。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
邓小平同志之所以重视历史教育,强调让青年一代学史、懂史,目的在于引导青年一代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而以青春之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切实担负起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1992年视察南方之际,已是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在珠海向青年发出热烈的期盼——对我们的国家要爱呀,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中国穷了几千年了,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言语间,邓小平同志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将知史爱国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学习历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正如他1990年4月在同外宾谈话时所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邓小平同志将历史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反复提及,充分发挥出历史“清醒剂”的作用,统一了青年思想、激发了青年斗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回顾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评价历史、求真务实总结历史、团结一致发挥历史教育引导作用的历史过程,是为了启迪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树牢唯物史观,坚定历史自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汲取历史养分的过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党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