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计委网站消息,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近日下发《关于做好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2017年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决策部署,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7月5日人民网)
通知要求,今年9月30日前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扼住以药补医,是破解看病贵的突破口,也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充分彰显政府的惠民意愿。
看病贵起源于医院实行医护人员收入与科室收入挂钩的分配模式,医院要考虑如何创收保生存,医生要考虑从创收中提收入,这是看病贵的主要“病源体”。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并统筹考虑确定补偿政策,这就掐住了看病贵的“七寸”。从各地的实践看,此医改新政对缓解看病贵的确有成效。据汕头市卫计局统计算账,减掉药品加成,每门诊费用比改革前减少5.3元。就看病的负担而言,从“以药养医”到“以技养医”,对看病贵只是有所缓解,但压力仍然很大。
新医改要求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并统筹考虑当地政府确定的补偿政策,精准测算调价水平,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用药价来补医,医院的运行费用和医务人员的收入就会出现缺口。如果政府确定的补偿不能满足,剩下的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减少医务人员的收入,要么大幅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落脚点,一是要缓解看病贵、看病难,二是要体现医务人员的社会价值。可以断言,离开这两点的任何改革,都不会获得成功。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意味着医疗服务价格有可能接过以药养医的担子,来填上医院收入的缺口。破除以药补医,病患者花在药品上的钱肯定会减少,如果就医的整体支出未能降下来,仍然难以撼动看病贵。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说到底,破解看病贵只能在医疗供给结构上找出路。把公立医院这支“国家队”作为公民就医的基础保障,实行公共财政足额补偿经费和医生全额供养,这样才能从机制上化解看病贵的难题。而对私立医院,完全实行市场调节,患者可根据自身支付能力去选择。“国家队”的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自然就失去了创收的动机。但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落地,各级财力是否许可,又不能不从实际出发。如果财力达不到大包大揽,终归是一种美好憧憬。可见,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真金白银撑腰。
通知要求,对受影响较大、价格补偿不到位的医院,要限时提出解决办法,确保医院的稳定和发展。这是抓住了改革的难点所在,十分值得公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