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市统计局发布,2017年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指数同比上涨1.9%,食品价格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成绩来之不易,是什么支撑了这个1.9%?发改君替您细问究竟。
1
如何看待CPI同比上涨1.9%?
2017年,本市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CPI同比增长1.9%,这个涨幅在近5年同期中处于中位,价格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总指数在北上广深和京津冀中排位居中。特别是今年食品类价格指数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价格明显低于上年同期。这主要是受到猪肉和鲜菜价格下降较多的影响:2017年北京猪肉和鲜菜价格分别下降6.2%和10%。

2
这个过程中啃了哪些硬骨头?
价格改革涉及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也有“最后一公里”的攻坚战役。去年,聚焦重点领域价格、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价格等,我们加强统筹、集力攻坚,市区联动,完善政策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比如,在全市3700多家医疗机构全面推开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出台首批435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调整政策,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有升有降的结构调整,建立起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要渠道的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

再比如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继续巩固 “城六区高、郊区低”的水、电、气、热区域差别化价格体系。2017年持续深化资源能源领域价格改革,城市输配电价顺利实施,利用电价结构调整产生的降费空间,下调郊区非居民用电价格。
此外,针对冬季天然气紧张的形势,落实国家天然气价格季节性浮动政策,适当上调供暖季非居民用气价格,稳定本市天然气供应。完善清洁供暖相关政策,“煤改电”采暖用户谷段时间延长3小时,农村“煤改气”采暖用户一档气量提高1000立方米,降低居民用能成本,助力大气污染治理。
3
政府定价项目仅占3%,价格调控做些啥?
当前,97%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现市场调节。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价格调控机制的完善和巩固上。
以应急调控为抓手,以应急救助为保障,针对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特点,发挥政策合力。建立完善三层级调控体系,包括蔬菜、生猪2个应急预案,城乡居民基本消费品价格和牛羊肉价格2个保障预案和1个应急调节资金管理办法。

此外,价格监测分析预警机制更趋健全。扩大价格监测范围,将医疗服务项目、机动车停车收费、机动车检测收费等纳入监测体系,防范价格异常波动。目前,全市价格监测范围已覆盖9大类61个小类2400多个品种,监测定点单位1254个;形成了“市区两级协调联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全年365天不间断”的监测工作机制。
4
在惠企惠民方面,有什么实招?
把降成本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清费减负。2017年,建立了本市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主动出台一系列降费政策,全年累计降低涉企收费73.7亿元。其中,取消或停征120项收费,包括计量检定、城市公用事业附加、银行汇票工本费、挂失费等;降低了79项收费,包括特种设备检验、建设工程施工和设备招投标、专业劳务发包承包交易服务等,减轻社会负担41.5亿元。同时,切实落实国家降低企业税费和用能成本措施,调整本市非居民电价和天然气价格,为企业减负32.2亿元。

在惠民方面,我们充分发挥12358平台服务百姓的一线作用,全年全市受理群众咨询量6万多件。同时,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发布消费提示,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维护公众合法价格权益。打造了统一、权威、专业的“北京价格”信息发布平台(http://www.beijingprice.cn/),发布各区、批发市场等百姓身边的价格信息。同时,本市还健全成本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本市公交等企业的年度成本公开工作,加强社会监督。
5
在加强监管上,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畅通12358举报平台,2017年全市受理价格举报1.6万件,同比上升7.1%,查处价格违法案件864件。
加强对民生领域价格监管,对房地产、医疗、涉企收费、电力等社会关注领域,加大价格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加强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市场价格监管,突出事前规范,全力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反垄断执法实现新突破,完成了对北京市物业服务评估监理协会及其48家会员达成、实施价格垄断协议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罚款总金额218万余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相关工作,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编辑 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