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见》提出至今已经过去6个年头,期间,围绕医改中重要一环的药品价格的争论不绝于耳,先有药价虚高造成的看病贵的现象,后有药价虚低造成的用药安全性的争论。那么到底是不是药价高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药价是虚高还是虚低?作为一名药品生产企业的物价工作者,通观这些年医改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以及对于药价及其形成机制的一点研究,有如下几点看法,愿与各界同仁交流。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提到了“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在这点上我非常同意报告中的意见,认为首先“理顺医药价格”和“破除以药补医”,才能“降低虚高药价”,进而从根本上减轻人民群众负担和政府压力。其次,这些年业内以及社会上报出的各种事件,药价虚高与药价虚低的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应回避一方或者片面强调一方的影响。为了切实解决群众医疗费用高,医保支付压力大的问题,同时也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政府出台政策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尤其是在操作层面不应唯低价是取,应避免劣币驱良币的现象,应当鼓励医疗机构使用经典的、疗效好的、价格相对低廉的药品,同时也应给足政策,鼓励企业,使企业有有利可图,意愿生产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药品。在此呼吁价格主管部门制定药品价格时,药品招投标部门确定中标价时应为企业留有一定合理利润,为的是让整个行业走向健康的良性发展的道路,最终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用上安心药、省心药。
对于目前药品价格现状的思考:
药价虚高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先有2010年湖南长沙报出癌症辅助用药芦笋片价格虚高,出厂价15.5元,在医院销售价格为213元,而后媒体接连曝出其他一批药品价格过高问题。最近比较重大的事件是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件,被爆出成本价不到20元的贺普丁,在中国的出厂价是142元,该公司为打开销路投入的行贿费用占到药价的30%。还有最近被热议的“降药价”网站披露了大量药品零售价与出货价。这些事件的爆发均指向一部分药品价格虚高这一问题。每当媒体披露出虚高药价,伴随而来的都是价格主管部门进行强力的降药价,动辄就是两位数百分比的降幅,经过了这么多次的降价,但是真正价格虚高的那部分药物并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大有市场。目前的体制下医院、医生都愿意多开药、多开贵药,以补偿政府投入的不足,以及诊疗费用过低造成的资金缺口。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的40%以上,门诊费用中药费平均占比在50%以上。这便是被诟病已久但旧未改变的以药补医机制。
然而,议论“药价虚高”已经很多年了,针对虚高药价大刀阔斧的治理之后,“药价虚低”的情况因临床急重症用药鱼精蛋白的短缺而被暴露出来,据了解是因为药品价格过低,没有企业愿意生产,类似这样的经典老药全城甚至全国难寻的现象还有很多。这些现象可以证明,“现在‘药价虚高’和‘药价虚低’同时存在。”这并不是说“药价虚高”得到了遏制,而是药价出现更为复杂的扭曲,甚至危及用药安全。诸如医保目录中的普药产品,特别是经过众多医药学家多轮次论证遴选推出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低价药品清单中的产品,经过二十多年的多轮次招标竞价和价格部门的数十次降价,许多品种的价格空间已接近合理,甚至已无利润空间。有些医疗招投标部门本着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原则限定招投标价格,动辄就宣称要求全国最低价中标,更有甚者出现了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超低价中标,诸如不到0.01元一片的牛黄解毒片,不到0.12元一袋的板蓝根颗粒。以抗病毒、防治流感的最常用板蓝根颗粒为例,中标的某品牌板蓝根颗粒所列出的价格令我们感到十分震惊,内装20小包的一大袋板蓝根仅2.35元,据有关新闻报道:四川蜀中制药用涉嫌用苹果皮做板蓝根以降低成本。还有价格低过矿泉水的大输液等等,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这样低价的药品,在目前原材料价格体系下,根本无法按国家药典生产,如果生产的话,有可能出现原材料以劣充好的现象,也有可能没有按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或含量生产,最终无法保证药品的疗效。还有可能出现中标之后不供货恶意中标的现象。所以说,这种只考虑经济效益的政策在显示政绩的同时更为药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国家本着降低人民群众用药负担的原则一直在控制和严管,针对虚高药价进行了数轮降价限价,一大部分药品价格得到了控制,国家的初衷是压缩中间环节的空间以降低药价,这些是应该支持的。但是在这次医改过程当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一些有几十年历史乃至几百年历史的企业,像北京同仁堂等老字号企业,一直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恪守自己企业的承诺,但我们现在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原材料属于农产品,价格是市场定的,最近虽然比2013年的高峰时期有所下降,但是药材整体成本还是上涨了很多,这部分成本是无法用提高产量来摊薄的。其中一些药材上涨尤其厉害,例如生晒参目前市场上价格是700多元/公斤,2009年是70多元/公斤,上涨了将近900%。这使得我们的成本居高不下,我们既无法跟一些生产工艺、原料的投入相当低的甚至是违法的企业进行价格竞争,又不能用不正当手段方法跟一些企业的高价产品竞争。我们这些几十年、上百年的企业有一些品种,是老百姓比较认可的,如果各省中标价定的过低,企业是无法承受的,无法在医疗进行招投标,广大老百姓就无法在医院拿到药,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对广大人民群众和患者,对一些遵纪守法的企业乃至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解决办法的思考:
降低药价虚高有必要,一方面为了降低百姓负担,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医保的负担。在任何一个国家,基本健康需求都是民生刚需,再贵的药也得买来救命,虚高药价引发老百姓的埋怨。然而十几年来数十次的药品降价,各个省份大刀阔斧的压低药品中标价的作法均没有降低整体医疗支出,更没有降低百姓的医疗负担。这个现象证明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似的把矛盾聚焦到药品价格上是没有用的。从本质上讲药价虚高只不过是以药养医体制的外在症状或者说必然结果。以药养医是因,药价虚高是果,只有消除“因”才能消除“果”,希望通过消除“果”来解决“因”,最终什么也解决不了。以药养医”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政府人为压低反映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导致医疗服务收费不足以维持医院运营和医生收入,使其不得不通过药品利润来维持运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言下之意,必然要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建立医务人员合理薪酬机制,切断药品流通的利益链条,发现药品合理价格,最终降低虚高药价。破除以药补医的同时,需要建立“以医养医”的机制,让公立医院依靠提供医疗服务存活,彻底与药品利益脱钩。希望相关部门要针对问题的本质制定改革政策,不要希望消除“药价虚高”的现象,来解决“以药补医”的本质,从而走向“药价虚低”的另外一个极端。
造成“药价虚低”这一扭曲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唯低价是取”的招投标工作,这一方法已在业内广受诟病。其导致劣币逐良币,一些质优价廉、疗效确切的名牌产品无奈退市,一些无良药企偷工减料、鱼目混珠地强降成本,生产“合格”的假药、无效药,不治病、反致病。这些情况与国家医改的精神不符,与基本药物制度、低价药清单出台的初衷相悖。希望有关部门对"药价虚低"现象给予高度重视,在治理"药价虚高"的过程中应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也应从问题的根本“以药养医”的机制出发,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把问题聚焦到“虚高药价”的表象上,这样难免造成更多的类似“鱼精蛋白”的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药价虚高背后“推手”:以药补医机制亟待废除》人民日报
《我国药价虚高虚低同时存在 监管不力成幕后推手》新华网
《药品招标出现“虚低药价》中国青年报
《破除以药养医需要医疗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朱恒鹏
《蜀中制药涉嫌用苹果皮制作板蓝根》新浪健康